南宫NG·28(南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信中国品牌力量

喜报!名单公布!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入选我国生态文明领域二十项重大科技成果!

  

喜报!名单公布!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入选我国生态文明领域二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图1)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是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

  为深入学习宣传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来形成的重大成果,2025年8月15日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发布会”。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

  该活动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南宫28圈官网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11个国家学会组成的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开展,由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领军专家初选、百位院士终选,从2005-2023年400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项目中遴选。

  20项成果涵盖了水处理与安全、大气污染治理、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文水利、新污染物、遥感监测、清洁能源、地质灾害防治等,包括《中国植物志》的编研、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生成转化机制研究、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国家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体系研究与业务化应用。

  这20项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科技创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核心驱动力,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两山”理念,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奋力建设科技强国的一座座丰碑。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林草局领导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地方省市发改委负责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代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代表、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代表、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代表、企业代表、国家学会和行业协会代表出席了发布会。

  此次发布不仅是二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取得科技成就的回顾和展示,更是面向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起点。

  展望“十五五”,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主要完成人:钱崇澍,陈焕镛,吴征镒,王文采,李锡文,胡启明,陈艺林,陈心启,崔鸿宾,张宏达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

  成果简介:作为植物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中国植物志》是一部全面描述和记录中国维管植物的巨著,全书5000多万字,总计80卷126册,记载了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绘制了9080幅图版,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出版的篇幅最大和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志,也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最为完整的志书。《中国植物志》详细地考证了中国植物的科学名称、历史文献记载、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物候期和用途等,为全面认识和了解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历经45年的艰辛编撰,是目前了解中国植物资源的最权威和最完整的参考工具,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该成果获得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曲久辉,杨敏,邵益生,刘锁祥,张金松,张东,赵锂,尹大强,兰华春,张岚,邬晓梅,贾瑞宝,胡建坤,张志果,陈良刚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南宫28圈官网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历时二十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解决了世界上最复杂水源和供水条件下的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攻克水源生态修复、水厂净化、输送保质、龙头水达标等关键技术,创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城镇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系统,解决嗅味、有机微污染、致病生物等水质难题。开发标准化装配式供水设施,攻克劣质水净化难题,创建从分散到集中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系统,解决设施差、有害物去除难、运维水平低三大供水难题。自主研制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等系列装备,创建从检测到督查的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系统,解决监测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整体监管能力提升等关键难题。成果应用于1400余项工程,惠及2亿多人,为让人民喝上“放心水”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该成果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一等、特等和国际奖22项。该成果获得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李国英,廖义伟,张金良,刘继祥,张俊华,张红月,薛松贵,赵咸榕,张永,翟家瑞,江恩慧,牛玉国,李文学,魏向阳,王震宇

  成果简介:黄河调水调沙利用干支流水库对水沙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水库河道淤积。调水调沙成功将35.5亿吨泥沙送入渤海,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河槽全线立方米每秒恢复到目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向河口湿地补水16.1亿立方米,取得了显著的防洪减淤生态效益。项目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水沙调控理论和指标体系;揭示了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水库异重流运动规律,形成了协调的水沙过程塑造技术、水库异重流塑造技术、跨年度水库河道接力输沙等完整的调水调沙技术。已在黄河防洪规划与调度方案、高等院校教学等多方面得到应用,在黄河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多沙河流治理提供借鉴。该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黄润秋,许强,裴向军,唐川,李为乐,王运生,范宣梅,罗永红,余斌,李渝生,李勇,沈军辉,冯文凯,赵建军,巨能攀,崔圣华,张晓超,周立宏,雷泞菲,李天涛,罗璟,张佳兴,李琪,杨晴雯

  成果简介:强震造成大量地质灾害、连片山体创面与生境破碎,震后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长期效应显著。项目面向强震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揭示了汶川地震同震地质灾害“三类因素,十种效应”的发育分布规律,发现了强震触发大型滑坡以“拉裂”为主的成因机理与超水压激发效应;构建了“地震→滑坡→堵江成坝、堰塞湖→坝体溃决→洪涝灾害”灾害链预测评价方法,提出了“水土分流、水土分治”灾害治理新思路;发明了空气捕集水、冻融促强、渣土熟化系列生态修复材料,研发了“阻渗-植生-结皮”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解决了160多个被列为生态修复工程“禁区”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引领了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科技进步。该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良友,练继建,林毅峰, 刘润,王武斌,赵迎九,刘世洪,高宏飙,吕鹏远, 毕亚雄,雷肖,时蓓玲, 肖世波,赵生校,王海军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成果简介:大力开发海上风能资源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我国海上风电开发面临强台风、软地基、短施工窗口期和低电价的挑战,经长期科技攻关,创新系列海上风电新型基础结构,创立复杂海洋环境海上风电设计理论方法体系;提出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海上风电安全高效施工安装成套技术;创建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抗台风与智慧运维技术体系;攻克高电压大容量海上风电电力集中送出关键技术与装备在海上风电“新结构-一体化设计-高效施工-抗台机组-集中送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上取得多项里程碑的突破。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超过 2400 万kW,再造一个海上三峡。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由“跟跑并跑到全面世界领跑”。该成果获得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京津冀地下水是华北平原主要水源和战略水资源,面临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的挑战。团队以京津冀地下水防治为目标,提出监测预警-绿色阻控-强化修复新思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项目,发明了地下水污染实时自动监测预警、非饱和带重金属污染绿色阻控和饱和带卤代烃污染多维修复等关键技术。技术在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和治理工程得到应用,支撑了京津冀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9 件,美国、英国等国际专利 8 件,发表论文 97 篇,上升为国家行业等技术标准规范 19 项,获省部级奖项 9 项,推广应用于我国 50 余个地下水修复重点工程。该成果获得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侯立安,高从堦,郑裕国,陈冠益,李小年,杨波,张林,杨禹,张世超,陶俊宇,贠军贤,范宁,李宁,林赛赛,童小忠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96911部队、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东华大学、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等

  成果简介:膜分离是保障石化、芯片、医药、核能等国家战略产业水资源和水安全的核心关键技术。项目围绕分离膜效能突破难、长效抗污难、痕量核素去除难、膜固废无害化处置难等瓶颈,取得新型膜分离原理、膜材料制备、膜法水处理及膜固废后处理全链条技术与工程创新。建成全球单机规模最大海水淡化工程,支撑石化超大炼化一体化项目;实现了超纯水分离膜的国产化;支撑全球最大他汀类原料药生产线,为全球顶尖生物医药公司提供膜分离关键设备。技术和产品应用于30个省级行政区及欧美等24国,保障了我国多个万亿级产业的水安全,打破近50年国际垄断,实现从高度依赖进口到出口的重大突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显著。该成果获得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浩,贾仰文,康绍忠,王建华,曹寅白,陆垂裕,汪林,周祖昊,刘家宏,甘泓,仇亚琴,游进军,牛存稳,雷晓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成果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水循环演变最剧烈、水资源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海河流域最为严重和典型。依托水利部牵头组织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经过五年的联合攻关,在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揭示了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构建了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解析工具,提出了水资源“量-质-效”综合评价与调控技术,为实现水分利用从低效到高效转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实现途径,在海河流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成果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国际水文十年IHD将变化中的“自然-社会”水循环定为今后十年的唯一发展方向,提升了我国水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该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李俊华,郝吉明,叶恒棣,彭悦,朱彤,陈贵福,赵谦,岑超平,姚群,宋蔷,张志刚,马永亮,魏进超,李海波,陈建军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该技术攻克了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中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难题,发明了系列碳基功能材料、除尘脱硝催化滤料等多污染物净化核心功能材料,开发了物料分室精确控制、双级联控精准喷氨及双气旋气液流型调控强化脱硫除尘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了钢铁烧结、水泥及玻璃炉窑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工艺,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满足了全球最严格的排放限值。成果已在宝钢、首钢、中建材、海螺、福耀 等集团 1600多台工业炉窑烟气深度治理中应用,并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一带一路沿线个国家和地区。该成果获得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以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本项目发明了多污染物脱除的过程强化与协同调控新方法,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系列装备-成套工艺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研发了适应复杂燃料/复杂工况的高效稳定经济的超低排放技术,建成了首个1000MW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示范工程,大幅削减了燃煤烟气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燃煤烟气污染物排放优于天然气发电排放限值。“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被多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支撑我国建成了全球最清洁的煤电供应体系,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入选了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百项重大工程科技成就”。该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生态系统服务是21世纪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项目链接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创立了河流输沙变化归因、碳水耦合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集成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方法,阐明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机理,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提供了新的关键科学依据。推动生态系统服务深入到定量化和过程机制的研究,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集成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思路,支撑黄土高原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8篇代表性论文总被引2033次,他引1778次,4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该成果获得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郝吉明,贺克斌,王书肖,傅立新,吴烨,许嘉钰,李俊华,马永亮,王聿绚,段雷

  成果简介: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在快速发展中产生了严重的PM2.5和O3等大气复合污染问题。为应对这一新型污染问题,项目研发了针对我国复杂源构成的多层嵌套、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揭示了高浓度无机颗粒物对臭氧和二次有机颗粒物的影响等关键二次颗粒生成机制;建立减排-环境效应非线性曲面关系,实现污染控制方案环境效果的快速定量分析;建立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目标定量分解方法,提出“车-油-路”协同的机动车控制途径以及“燃料-布局-工艺”协同的固定源控制途径。在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中全面应用,确保达到国际奥委会要求,并推动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从国0向国1标准的历史性转变。该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戴成武,于振东,张欣欣,姚林,李国志,王明登,蔡承祐,冯妍卉,李振国,景奉儒,杨俊峰,郑亚杰,李刚,王常海,高兴锁

  主要完成单位: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项目立足钢铁行业,在863科技专项支持下,在清洁高效炼焦技术、核心装备、智能生产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创新,研发了降低优质煤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相协同的绿色炼焦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显著。项目成果在近2亿吨产能上得到应用,国内大型焦炉市场占有率大于80%、海外新建大型焦炉占比60%。使我国炼焦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3.8倍、污染物减排12%、优质资源消耗降低7.5%、能耗下降4%。项目修订编制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5项,授权发明专利55项,发表学术论文55篇。成为清洁高效炼焦引领技术,为焦化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对解决行业环保节能等双碳困境、优质煤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该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本项目历20余年,从气候动力学基础理论、模式研制和计算理论,到数值预测,做出系统的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重大创新成果,主要有:建立了具有我国独创性的完整的、完全协调的气候系统(大气、海洋、陆面)模式;最早提出并实现了有自由表面的大洋模式;率先建立了包含植被和各相水土的多孔介质陆面物理过程模式等。均为国际数学和大气学界高度评价和采用。气候变暖模拟三次被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科学报告采用,为政府间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 所创的季风雨量距平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为国际上最早,与所建立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一起,推动了国际和国内短期气候预测理论研究和业务建立。该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沛芳,王超,侯俊,崔远来,钱进,饶磊,徐俊增,顾斌杰,敖燕辉,茆智,杨士红,程卫国,何岩,罗玉峰,张剑刚

  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昆山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水利技术推广站

  成果简介:针对我国灌溉水资源少、农田面源污染重、工程生态影响大的突出问题,创建灌排系统工程高效节水新方法,研发水肥精准灌溉和水量水质监控、灌排沟渠系统生态化、污染物源头控制和截留净化、农田退水循环利用与洼陷湿地构建等核心技术和创新装置,构建农田面源逐级截留净化四道防线及调蓄湿地水肥药循环利用的综合防控系统,形成完整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体系,为实现灌区“灌溉高效、排涝防渍、水肥节约”等水利功能与“面源截留、水质改善、生物多样”等生态功能的耦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灌区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中,支撑灌区由传统单功能灌排向生态节水防污智慧型综合功能的转变,取得显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欧阳志云,傅伯杰,高吉喜,王效科,郑华,赵同谦,肖荣波,赵景柱,肖燚,徐卫华,王文杰,苗鸿,刘国华,贾良清,李振新

  成果简介:为协调我国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率先建立了陆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揭示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空间特征;建立生态功能区划理论、程序与方法,编制了《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完成全球首个国家尺度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划定63个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由原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颁布实施,《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支撑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500多个市县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国家生态工程布局、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我国生态保护管理工作从经验型到科学型、定性型到定量型、传统型到现代型转变奠定了科学基础。该成果获得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聚焦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分析方法、生成与迁移转化等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推动我国PTS研究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范式跨越。主要贡献包括:率先将离子液体、碳纳米管等应用于PTS分析,构建国际领先的分析方法体系,相关技术已转化为国内外标准。突破二恶英生成机制认知瓶颈,建立多行业二恶英排放因子被UNEP引用为国际标准,支撑包括中国在内98个国家的二恶英排放量评估工作。在珠峰、北极及南极建立了PTS远距离迁移观测点,首次揭示青藏高原PTS冷捕集效应。率先在环境中发现TBC、PFIs等新污染物,创建新污染物识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履行国际公约提供重要科学支撑。该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郝吉明,柴发合,王金南,贺克斌,杨金田,王书肖,段宁,陈义珍,严刚,段雷

  成果简介:二氧化硫是我国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大气污染中影响最广泛、问题最突出、削减最紧迫的污染物,是我国酸雨问题的主要成因。项目建立了硫-氮-盐三维临界负荷新模型,完成我国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建立二氧化硫总量减排指标分配方法,创建煤中硫的生命周期控制理论,确定了我国硫排放控制的技术途径;开发综合卫星反演和地面监测减排效果评估技术,实现减排效果的有效监管与评估。成果支撑了我国“两控区”划分、大气法修订等20多项国家政策法规制定,在31个省市区和两控区175个地市应用,推动我国二氧化硫大规模减排,提前一年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基本消除了酸雨问题,形成千亿脱硫工程市场,创造了显著的环境与社会效益。该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倪晋仁,李义天,江恩慧,李天宏,韩鹏,薛安,赵连军,李英奎,刘仁志,李秀霞

  成果简介:本项目构建了“江河泥沙灾害学”理论体系,涵盖灾害概念、分类、成因与防治方法,推动了泥沙学、灾害学与地貌学的交叉融合。突破传统模型参数难定、数据复用性差等瓶颈,基于泥沙灾害链、成因链、措施链分析,开发了水土流失快速评估、突发性灾害危险性区划、高含沙洪水过程预测等技术,显著提升大范围灾害研判效率。融合智能算法与物理机制,构建了黄河游荡性河道高含沙洪水演进模型和长江蓄滞洪区河网模型,解决了复杂水沙关系下计算精度和速度协同的难题。基于黄河“悬河”溃堤模拟及洞庭湖河网调控技术,提出可推广的灾害链式防控工程范式。成果为泥沙作为原生灾害的江河水沙链式灾害防治提供了核心科学工具,引领国际水沙灾害防治科技发展。该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桥,厉青,申文明,吴传庆,李云梅,陈良富,王昌佐,杨一鹏,张峰,江东

  主要完成单位: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项目建立了由技术体系、工程体系、业务体系构成,自主可控的国家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体系,全面支撑了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发了40余个国家急需的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指标定量反演模型,奠定我国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基础。建立涵盖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数据处理、反演、生产全过程的环境遥感工程方法与技术规范,建成环境遥感基础数据库,开发环境专用无人机系统,形成空基环境监测能力。创立了基于“一键式”自动化生产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业务模式,建立了涵盖环境质量、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生态系统质量等领域遥感监测业务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该成果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