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南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信中国品牌力量

风雨更早知道港科大上海中心meteoNEX服务发力中长期天气预报

  

风雨更早知道港科大上海中心meteoNEX服务发力中长期天气预报(图1)

  8月7日,看似平常的一天,一场来势汹汹的强降雨打破了郑州的宁静。午后的郑州,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暴雨如注,预警级别也从黄色到橙色再上升到红色,一场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大且与前期降雨落区高度重叠的极端天气,让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的风险也急剧攀升。基于对整体形势的把控,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做出提升防汛应急响应的决定,尽最大努力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场暴雨,让人们再度意识到中长期气象预报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大型活动或是企业生产,中长期的精准气象预报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优化决策,而这正是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meteoNEX—无缝隙气象预测服务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其凭借自研技术在次季节到季节(两周至两个月)预报领域实现突破,为战略决策提供关键支撑。

  “传统气象服务多聚焦短期公众预报,而企业和政府部门更需要能支撑战略决策的中长期预测。”meteoNEX团队运营官廖学贤告诉《IT时报》记者,比如农业企业需要提前规划种植周期,能源企业要预判电力供需波动,这些都依赖两周以上的精准气象数据。

  台风预警、暴雨预警、雷电预警……这些短期预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公众做好出行决策,也能帮助政府及企业应对即时性的灾害风险。但受限于预报周期多集中在几天内,难以支撑提前两周到两个月的部署,在资源调配优化等长期规划上存在明显局限。

  目前,短期预报(未来几天)已较为成熟,但超过一周的预报准确率大幅下降,企业和政府部门也亟需两周至两个月的中长期的精准气象预测,meteoNEX—无缝隙气象预测服务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有效解决现有气象服务产品在该尺度内预报准度低的问题。

  据了解,meteoNEX团队自研的全球气候动力模式是一个海—陆—气耦合系统,它结合了多模态数据进行南宫官方网站建模,在次季节到季节尺度实现了关键突破。“我们的模式性能已能媲美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标杆产品,在部分提前期甚至更优。”这意味着企业可提前数周获知关键气象信息,如极端降雨概率、气温趋势等,为生产调度、风险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meteoNEX团队从底层自主构建全球气候动力模式,该模式通过整合历史气象数据与实时站点观测数据,实现精准的气候模拟运算。“就像给地球大气建了个数字孪生系统,让计算机模拟未来气候变化的各种可能性。”廖学贤解释说,这些数据部分来自开源渠道,部分则与多个地区的气象局建立长期合作,尤其在台风路径、海上风场等专项数据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AI技术主要用于提高预报分辨率和优化模型训练,例如通过AI降尺度得到的高保真风场图,以刻画更精细的海上风电风场结构和演变特征。

  最近,meteoNEX团队与各地气象局和天文台讨论了在气象金融领域的发展,气象金融作为天气金融衍生品,能帮助企业或特定领域抵消风险。以农业为例,通过购买气象金融的期货类产品,可对冲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带来的风险挑战。“就像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后,即便因极端天气导致农业生产效益降低,保险也能帮助抵消经济损失,次季节到季节预报将会为气象金融产品的定价提供关键辅助。”在廖学贤看来,中长期天气预测服务已在多个行业展现潜力。

  近年来,北极航线的商业潜力越来越大,其航程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路线缩短近一半,但想要用好这条航线,可不是地图上画条线那么简单,海冰覆盖、气候及地形条件均为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船只行驶的安全性和路线规划的合理性。

  “从中国到欧洲,走北极航线相比目前船只常走的常规航线%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是极具潜力的黄金航道。但由于技术限制,企业难以准确掌握海冰覆盖及融化的具体情况,对北极航线的气象条件较为陌生,因此北极航道的通行量相比常规航道显著偏低”廖学贤向《IT时报》记者表示,而meteoNEX服务可以提前提供中长期海冰覆盖预报,让船运公司清晰了解海冰融化情况,并结合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判断航线是否可通行,这将为船运公司安全、高效地利用北极航线提供了关键支撑,改变以往因气象信息不足而不敢轻易尝试北极航线的局面。

  还有在新能源领域,通过预测风速、光照等气象要素来优化电力调度,更早地预知风速变化,让电网调度更精准。要知道,哪怕平均温度高一度,用电量也可能会呈几何级上升。而该服务在电力现货交易市场中,不仅为电力供需方面提供预判,团队中的定价运营方面的专家也可以为企业在电价波动期间提供定价策略支持,帮助优化决策。

  在城市韧性建设中,meteoNEX能提前预警极端降雨助力内涝防控,为户外赛事提供降水预报减少损失;在低空经济领域,可针对无人机物流、通用航空等场景提供提前期的能见度、风力等关键气象要素预报……

  虽然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应用场景领域较广,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仍面临挑战。“技术再好,也要找到与行业需求的结合点,将技术参数转化为企业易懂的决策建议。”廖学贤坦言,目前项目已进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团队也与可再生能源、农业、航运、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企业进行接洽。

  这种探索恰逢气象服务需求爆发期,不仅是因为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风口行业的崛起,气象服务作为基础设施的价值更加凸显,也因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也突显出中长期气象预报的重要性,次季节气象信息不是可有可无的参考,而是战略决策的必需。

  202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的目标,逐步达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其中涵盖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球气候异常。这为中长期气象预报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也是国家对中长期气象预报在气象服务体系中关键地位的重视。

  meteoNEX团队计划在场景深化和技术迭代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针对不同行业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强化极端天气的早期预警能力。当预报能精准到“某县未来一个月降水偏少30%”,政府就能提前组织抗旱;知道“某区域台风概率增加”,企业就能提前加固厂房。

  提前一天和提前两周的应急准备,其效果天差地别,这种精细化服务有望让气象数据真正成为生产要素,赋能千行百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