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让世界看见中国气象的模样|写在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闭幕之际
8月17日晚,当最后一簇绚烂的焰火在成都国际友谊馆上空绽放,为期11天的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落下帷幕。当世界的目光为赛场上的竞技之美定格,一场风云之上的特殊“竞技”,也在此刻交出了答卷。
图为8月17日拍摄的第12届世界运动会闭幕式焰火表演 摄影:沈伯韩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场国际顶级赛事的成功,离不开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和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届盛会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党中央的信任重托,是党之大计,国之大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保障成都世运会圆满举办。”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的要求,为这场气象服务保障攻坚战定下调子。中国气象局党组会同四川省委、省政府多次实地调研、专题部署;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全力保障。
号令一出,动若旋风。全国气象“一盘棋”,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等7个国家级业务单位的15名专家,进驻成都世运会气象台,与四川省、成都市两级气象部门的精锐力量并肩作战。
气象服务嵌入南宫28赛事运行中。在世运会执委会、赛时指挥部、开闭幕式运行中心等决策部门,3名首席气象官、6名业务骨干入驻办公,成为赛事指挥官们“最信赖的天气顾问”。在27个竞赛场馆,24名气象联络员确保每一条预报预警信息都能“秒级”触达、精准响应。
8月17日,世运会闭幕式天气会商在成都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召开。王海燕 摄影
这高效协同、精准服务的背后,是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坚强领导。气象服务保障团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组织力。广大党员骨干冲锋在前,在关键岗位勇挑重担,确保气象服务这枚“精密齿轮”与赛事运行“主引擎”无缝咬合、同频共振,为世运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做好部门内外的纵向协调、横向对接,把气象服务精准精细到每一个竞赛场馆、每一项赛事活动。”成都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工作人员尹舒悦,作为执委会保障部的“信息枢纽”,每天都在无数次的沟通协调中,确保气象信息高效流转。
组织体系立其骨,科技实力强其筋。面对成都主汛期的复杂天气和户外赛事占比高的全新挑战,气象部门亮出了一系列“看家法宝”。
8月6日,开幕式前一天,狂风暴雨来袭。但在世运会气象台,预报员们早已心中有数。在成都大运会“蓉城·夔牛”模型基础上迭代升级的“AI大脑”,能实现0—2小时降水预报时间分辨率缩短至5分钟、空间分辨率精细至百米,让预报预警如虎添翼。
“蓉城·灵犀”并非单兵作战。在它背后,国家级人工智能气象模型“风雷”“风清”“风顺”联袂登场,组建起覆盖“短临-短中期-气候预测”全流程的AI预报矩阵,为赛区提供0—60天无缝隙网格预报支撑。
AI“智脑”的精准研判,离不开一张全域感知的“天气网”。在成都大运会基础上,气象部门新增26个气象监测站、7部激光测风雷达、1套方舱式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全市855个地面站、9部天气雷达、风云四号B星1分钟高频扫描、海燕Ⅱ型大型无人机“高原探雨”……一张“地-空-天”一体化的立体协同观测网络,实现了对赛场周边天气的分钟级、立体式南宫28监测。
科技的触角,甚至延伸到观众的座椅和运动员的赛道。在开幕式场馆“天府之檐”外,全国首个大型赛事“座椅温度特色服务站”新奇而实用。六种不同材质的座椅、五类不同材质的下垫面,内嵌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其表面温度。“当气温和黑球温度超过阈值时,系统可实时判断运动员是否面临中暑风险,辅助组委会动态调整赛程。”成都市气象探测与信息中心主任杨东介绍。这种“观测即服务”的理念,让无形的体感变成了可测的数据、可控的风险。
在廖家湾舒悦公园速度轮滑公路赛场,湿球黑球仪为运动员健康保驾护航。 余波 摄影
在开幕式核心区,数字孪生技术更是大显身手。通过对“天府之檐”进行三维建模,融合各类实时观测数据,一个网格分辨率10米、时间分辨率5秒的“数字孪生”气象场被构建起来,将复杂的风场变化转化为直观可视的三维实景,为焰火的精准燃放提供了精准直观的决策支撑。
有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气象服务如何走向“心贴心”?“一赛一策一单”的服务模式,就是将硬核科技化为温情守护的生动实践。
气象部门深入研究34个大项对气象条件的特殊需求,编制出数十页的《世运会气象服务手册》,详细规定了不同天气对各项赛事的影响阈值。“这份手册我们修改了30多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赛事安全。”赛事侧首席预报员陈贝说。
图为世运会气象服务手册、成都气象手册、世运会开闭幕式气象条件手册 王海燕 摄影
8月10日,三岔湖索道滑水决赛遇上暴雨。得益于预报员谢静“提前10分钟”的精准“叫应”,场馆方从容组织疏散,现场秩序井然。8月7日,在新都兴城垒球场,基于预报员罗玲对强降雨结束时间的精准预判,赛事组果断将开赛时间推迟3个半小时。
这种“咬合式”的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从“世运通”APP里实时更新的天气数据,到驻场气象专员章尔震在开幕式运行中心提供的24小时贴身服务;从预报员王璐思为做好飞盘项目预报主动学习运动规则,到世运会气象台总首席青泉、中央气象台首席张涛等专家团队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联席会商……气象服务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盛会终有落幕时,但气象护航的故事没有终章。成都世运会为这座城市留下的,不仅是精彩的赛事记忆和深厚的国际友谊,更是一笔宝贵而深厚的气象遗产。
更为精密的立体观测网络,将持续守护蓉城大地的风雨冷暖;更为智能的AI预报模型,将为城市运行、防灾减灾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撑;更为成熟的“一赛一策”服务模式,将助力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迈向更高水平;一支经过实战淬炼、能打硬仗的气象人才队伍,将成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重大赛事对气象事业而言,是一次集中投入、技术攻关、能力检验和服务升级的绝佳契机。”四川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彭军的话,是对这笔遗产价值的最好注脚。
“世运会气象保障的‘终场哨’,恰是我们深化气象服务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开场哨’。”成都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谭畅说,这笔宝贵的遗产,绝非静态的成果陈列,而是动态的、融入城市血脉的发展动能。
成都,将把为赛事“精雕细琢”的智慧气象能力,转化为服务超大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在防灾减灾、公园城市建设、产业经济发展等领域释放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