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南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信中国品牌力量

全国防灾减灾日|不惧海上“风云起”——浙江海洋灾害防御与普查成果应用纪实

  编者按: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浙江、福建两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极的创新实践成为了观察中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窗口。这里是直面海洋灾害的前沿,台风带来的风暴潮、海浪,考验着预警、应急和灾后恢复的每一个环节。这里也是海洋防灾减灾的“创新实验室”,两省从政策、科技、组织管理多角度入手,在一次次直面海洋灾害的应对中,探索出既有各自特点,又有共性意义的方案。

  现陆续刊发浙江、福建两省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为沿海各地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全国防灾减灾日|不惧海上“风云起”——浙江海洋灾害防御与普查成果应用纪实(图1)

  枕山、面海……东海之滨的浙江,既享海洋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也深受台风、风暴潮轮番袭击之苦。筑牢海洋“安全堤”,显得尤为必要。

  近年来,心中有“底”、应对有“数”,已经成为浙江海洋防灾减灾的新特点。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务实行动,浙江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观测站网从疏到密,预警预报从粗到精、服务领域从点到面,成功构筑了一道坚固的“蓝色防线”,有效提升了海洋灾害防御能力,为全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海洋灾害,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其危害不容小觑。浙江作为我国沿海省份之一,面临着风暴潮、海浪、赤潮和海平面上升等多种海洋灾害的威胁。为全面摸清海洋灾害的风险底数,自2020年,浙江全面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对全省海洋灾害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评估。

  在这场海洋“体检”中,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依据国家统一编制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1+4+N”技术框架(1套省级实施方案;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平面上升等4类致灾要素;海岸防护工程、渔港、海水养殖区和滨海旅游区等N项重点隐患调查评估),组建由十余家技术单位组成的技术团队,开展系列技术培训,确保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通过细致的调查和科学的评估,浙江成功识别出959处海洋灾害重点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制定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同时,浙江还划定了28个县(市、区)的146个风暴潮重点防御区,明确了防御重点和管理要求,为后续的灾害防范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深化普查成果应用,努力让数据“跑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转型。2024年汛期前,浙江以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为抓手,瞄准减灾与应急前沿,系统梳理形成499个主要承灾体、146个重点防御区和144处海洋灾害隐患区清单;在汛期发布漫堤风险预警和养殖网箱风险预警,向重点目标发布警报,并加强对重点防御区内重大工程风险的评估。

  以玉环为例,大麦屿能源(LNG)中转储运项目和台州港大麦屿港区二期项目均位于玉环市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内。海堤后方的LNG储罐、重箱堆场区、危险货物堆箱区、空箱堆场区、拆装箱和海关查验区等均是需要南宫NG重点防护的海洋承灾体。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规定的要求,玉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了这两个重大项目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筑牢海洋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有效提高了重点防御区内的风险防控能力。这也是《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全国首个在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内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的典型案例。

  为深度挖掘海洋灾害普查成果应用价值,浙江积极推进如何让海洋灾害防御预警模式从大范围向精细化转变,将普查成果应用于“海灾智防”数字化平台建设。该平台围绕行业部门实际需求,持续迭代升级“一舱三子”架构体系(驾驶舱+风险智感、智评、智控三个子场景),实现了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应急联动指挥的全闭环管理。

  在“海灾智防”应用场景中,浙江通过智能网格预报、风险动态评估等技术手段,建立了海洋防灾减灾“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协同管控”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提升了海洋灾害观测密度和预警精度,还增强了应急响应能力,为减少海洋灾害损失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海灾智防”平台的应用,浙江还积极探索其他科技手段在海洋灾害防御中的应用。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海上巡查,实时监测海面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置险情;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沿海地区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

  2024年10月,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建成启用,这是浙江省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海上综合观测平台,能够实时获取长历时的海洋水文、气象和水质等观测资料,如潮汐、海水温盐度、能见度、气温、气压、湿度等参数,特别是针对台风风暴潮等主要海洋灾害,可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该平台的启用,填补了杭州湾中部区域水文气象综合要素实时自动感知和获取的空白,为海洋灾害防御、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海洋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数据支持。

  2024年11月,“浙江省近海-近岸海浪数值预报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这是浙江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一环,极大提升了浙江在海浪灾害预警预报方面的自主化水平,为区域海洋安全和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的预报保障。这些升级的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浙江“海灾智防”精细化的有力助手。

  在生态预警方面,浙江也不断创新监测手段,针对赤潮灾害预警,浙江打造了基于“卫星遥感-生态浮标-船舶走航”为一体的多源监测网络,通过研发近岸海域赤潮预报和漂移预测模型,实现了72小时赤潮预警报和漂移轨迹预测。此外,浙江还构建了一套海湾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技术方法体系,落实了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一地一策”的要求,提出了海湾生态系统预警指标。

  浙江积极响应自然资源部的号召,将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浙江通过强化功能分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海洋灾害风险因素,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具体实施中,浙江编制了国土空间规划中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技术要点,并将其内容写入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导则。通过这一举措,浙江确保了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有效应用,进一步优化了空间韧性,提高了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精准性,浙江系统梳理海洋灾害预警防御工作的各环节各要素,创新设立“五清单”“三报告”工作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实现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着力强化省市县纵向联动和省级相关部门横向融合。同时,浙江在全国率先划定公布146个乡镇级风暴潮重点防御区,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的风险防控体系。持续开展海洋灾害防御“两网一区”(观测网、预警网+重点防御区)防御体系建设,累计建成132个海洋观测站点,观测网密度居全国前列。建成省市县三级海洋预报预警网,依托四级海洋智能网格预报体系,预报精度由50千米提升至5千米,预报时效由3天延长至7天,风暴潮和海浪预警报准确率提高到84%以上。

  多年来,浙江通过构建科学、高效、全面的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为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利用普查成果指导海岸带保护修复工作,提升了海岸带对海洋灾害的防御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浙江成功实施了多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增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抵御灾害能力。

  在海洋灾害防御工作中,浙江也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动员。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海洋灾害风险知识,提高公众的南宫NG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此外,浙江还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灾害防御工作。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海洋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社会组织的应急处置能力。

  未来,浙江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海洋灾害防御工作方法和途径,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