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南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信中国品牌力量

算力跃居全球第二数字中国崛起的新质生产力密码

  

算力跃居全球第二数字中国崛起的新质生产力密码(图1)

  2025年8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2.26亿户,算力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系列数字不仅勾勒出“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壮阔图景,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变革以算力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构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回望历史长河,人类生产力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伴随着核心生产要素的革新。从农耕时代的土地劳力,到工业时代的资本技术,再到信息时代的数据算法,生产要素的迭代推动着文明形态的更替。而今,中国算力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意味着我们掌握了数字经济时代最基础也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这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更是对未来发展主动权的牢牢把握。全球算力格局的重塑过程中,中国正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这种转变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格局。

  算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正在全方位重塑中国的经济版图。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兴起,背后都依托于算力这个基础。据测算,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平均将带动3至4元经济产出。譬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强大算力实现生产流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在生物医药行业,AI辅助药物研发将新药发现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在气候预测方面,超级计算机能以更高精度模拟大气运动规律。这些变革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生产力性质的革命性变化。广东的智能工厂实现“黑灯生产”,浙江的“无人农场”完成全程机械化作业,贵州的“东数西算”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算力赋能下,中国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南宫28圈官网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这种新质生产力不依赖传统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数据要素的聚合裂变,释放出指数级增长动能。

  中国算力崛起的背后,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十四五”期间,政策的大力支持是重要推力,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规划算力布局,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引导算力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让东部的算力需求与西部的能源优势紧密结合,既提高了算力使用效率,又降低了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企业也积极投身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算力芯片、服务器等关键硬件性能,优化算法和软件系统,让算力基础设施更加智能高效,比如,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突破芯片架构瓶颈,阿里云、腾讯云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体系,中国算力发展既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也在突破“好不好”的挑战。这种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宝贵经验。

  站在算力规模全球第二的新起点上,我们既要看到成就,也要清醒地认识挑战。在算力效率方面,我国数据中心PUE值虽有改善但仍有提升空间;在芯片自主性上,高端制程工艺仍待突破;在应用生态方面,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还需深化。面向未来,中国算力发展需要“三管齐下”:夯实基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芯片、算法等瓶颈;拓展应用,推动算力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释放赋能效应;完善治理,构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规则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唯有如此,方能将算力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胜势。

  算力跃居全球第二的成就,是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的鲜明印证。展望未来,随着算力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在算力这一关键支撑的强劲驱动下,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活力,数字中国的巨轮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